觊发k8旗舰厅

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 ChromeChrome
  • FirefoxFirefox
  • edge新Edge
  • 360极速浏览器360极速浏览器
  • QQ浏览器QQ浏览器

觊发k8旗舰厅:课程一

温病学教学大纲(68学时)

发布时间:2015-11-22 20:19:27 浏览次数: 【字体:

《温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BJ0104004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学分:4学分,总学时68,理论64,实验(见习)0,网络4

一、课程简介

温病学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课程。本学科的任务在于揭示温病的本质,研究对临床各种发热性病证的辨证论治方法。它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治和预防方法,对指导温病的诊治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同时,温病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临床各科发热性病证的诊治也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以“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为核心的温病学理论体系和常见温病的诊治技能,培养学生治疗温病注重病证结合、以证为主的临床思辨能力,了解明清时代主要温病医家的学思想及近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

二、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温病学发展简史。

2.熟悉温病学的概念和任务。

3.掌握明清时代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医家对温病学的贡献。

【教学内容】

1.阐述温病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明确学科的性质和范围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2.简介战国至唐代对温病因、证、脉、治的论述,了解宋代至金元时期温病学在理法方药等方面的重大发展,民国时期温病学具有代表性医家的业绩。

3.重点讲述明清时代温病学家,尤其是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医家的学术成就。

4.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温病学科的发展。

第一章 温病的概念

【目的要求】

1.了解温病的范围和分类。

2.熟悉温病的概念。

3.掌握温病的特点。

【教学内容】

1.明确温病的概念是由温邪所引起的一类急性热。皇悄骋徊≈。引申温病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

2.重点讲述温病在病因病机、发生、发展及临床表现等四个方面的共同特点。

3.简述温病的范围和分类方法。

4.介绍温病与伤寒、温病与瘟疫、温病与温毒在概念上的关系。

第二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目的要求】

1.了解温病病因的共性。

2.掌握各种温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熟悉历代医家有关温病病因和发病的学说。

【教学内容】

1.明确外感温邪是温病致病的主因,其发病则和正气强弱密切相关。

2.重点讲授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温热等主要病邪的病因性质及致病特点。

3.介绍温毒和疠气的概念、致病特点。

4.简介温病发病因素、感邪途径、发病类型。

5.简述六淫化火说、杂气学说、伏气温病说、新感温病说等病因和发病观点。

第三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目的要求】

1.了解温病辨证的内容和临床意义。

2.掌握“卫气营血”和“三焦”各个阶段的病理和主要证候。

3.掌握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临床运用。

【教学内容】

1.阐述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理论形成,指出与《黄帝内经·素问》所述“卫气营血”与“三焦”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分别讲解“卫气营血”、“三焦”的证候表现、病机、病位、传变、辨证要点、治疗大法。

3.明确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临床指导意义。

4.注意分析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之间的关系及临床运用。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目的要求】

1.掌握温病常见的舌像、斑疹、痉厥、神志异常的机理和临床意义。

2.熟悉发热、口渴、汗出异常等症状的辨析。

3.了解白?、验齿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讲述辨舌验齿在温病诊断上的意义。

2.分别从舌苔颜色、厚薄、润燥的观察,讲解温邪的性质、病机、津液存亡及临床意义。

3.讲解舌的色泽、润燥及舌形态的临床意义。

4.阐述温病过程中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重点讲授发热、神志异常、痉、厥脱等症状的形成机理、类型及鉴别要点。

5.明确斑疹形态、分布、成因、诊断意义和治疗原则。

6.简介白?、验齿诊察方法和诊断意义。

第五章 温病常用治法

【目的要求】

1.熟悉温病治疗立法的依据。

2.掌握温病主要治法的具体运用。

【教学内容】

1.明确辨证论治是指导治疗立法的基本原则,以审查病因,掌握病机,随证施治作为立法依据。

2.讲述各种治法的具体运用。注意介绍泄卫透表、清解气热、和解表里、祛湿清热、清营凉血、通下逐瘀的分类、适应证候、临床运用及注意点。

3.介绍开窍熄风、滋阴生津、固脱等法的运用。

4.介绍外治法在温病中的运用。

第六章 温病的预防和护理

【目的要求】

了解古今有关温病的预防方法及养生调摄知识。

【教学内容】

简述中医对温病预防的认识与方法。其余内容自学。

第七章 风温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病的病因病机、初起证候表现和传变过程。

2.熟悉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掌握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证候及其辨证治疗。

【教学内容】

1.明确风温是由风热病邪引起、一风热肺卫证为初起证候特征的急性外感热。俅惨苑⑷、恶风、咳嗽、口微渴、苔薄、脉浮为初起主要证候。

2.简介前人对本病认识及与西医肺炎、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关系。

3.指出本病以肺经为病变中心,有顺传入胃及逆传心包的传变趋势,常易出现痰热喘急的变证等病机特点。

4.讲述本病诊断依据,与春温、感冒、麻疹初起、肺痈的鉴别。

5.介绍邪袭肺卫证(银翘散、桑菊饮)、邪入气分的邪热壅肺证(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热炽阳明证(白虎汤加味),热结肠腑证(调胃承气汤)及热入心包证(清宫汤),肺胃津伤证(沙参麦冬汤)的证候、分析、治疗。

6.简介咳嗽、喘息、胸痛的对症处理。

第八章 春温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病的病因病机、初起证候表现和发生发展过程。

2.熟悉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掌握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证候及其辨证治疗。

【教学内容】

1.明确春温是由温热病邪内伏引起所致、以起病即见里热证候为特征的急性热病。初起多以发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等里热证候为主要表现。

2.介绍前人对本病的认识与西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重症流感、艾滋病等的关系。

3.阐述本病素有阴精亏虚、温热病邪内伏、时邪引发的病因。

4.指出本病发病急,初起即见里热证候;伤阴明显;病程中易见神昏痉厥的病机特点及传变过程。

5.介绍诊断依据,分析与风温、暑温的鉴别。

6.讲解卫气同病(增损双解散),卫营同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热炽津伤(白虎汤加味),热盛动风(羚角钩藤汤),气营(血)两燔(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生地、玄参方、化斑汤、清温败毒饮),热盛动血(犀角地黄汤)等证的证候分析及治疗。

7.注意比较宣白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导赤承气汤、新加黄龙汤的组成、主治、适应证。

8.分析比较加减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小定风珠、黄连阿胶汤、青蒿鳖甲汤之适应症、主治。

9.结合西医知识,介绍热入心包,内闭外脱,阳气暴脱等危重证的急救措施

第九章 暑温

【目的要求】

1.了解暑温的病因病机。

2.熟悉暑温的发病特点及后遗症治疗。

3.掌握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证候及其辨证治疗。

【教学内容】

1.明确风温是由感受暑热病邪引起、初起多见阳明胃热证候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临床以壮热、汗多、烦渴、面赤、脉洪大为初起主要表现。

2.本病的病机特点:起病急骤,初起即见暑入阳明气分,较少卫分过程;易耗伤津气;易内陷心营,引动肝风。

3.阐明本病诊断要点,与暑湿、湿温、中暑、疫毒痢等病的鉴别。

4.分别讲解暑入阳明(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暑伤津气(王氏清暑益气汤),津气欲脱(生脉散加味),暑入心营(清营汤合三宝),暑热动风(羚角钩藤汤),暑伤心肾(连梅汤)的证治。

5.注意讲解高热、昏迷、抽搐、呼吸衰竭的对症处理并介绍现代医学抢救知识。

6.简介暑温预防和调摄,附述暑瘵概念。

第十章 湿温

【目的要求】

1.了解湿温的概念、病因病机。

2.熟悉本病的发病特点。

3.掌握本病主要证候的辨证治疗。

【教学内容】

1.明确湿温是由湿热病邪所致,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的急性外感热。渲饕硐治砣炔谎、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

2.简介前人对本病的认识及与西医伤寒、副伤寒等肠道传染病的关系。

3.指出本病的病机特点:病势缠绵,传变较慢、病程较长;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常留恋气分;后期可化燥伤阴或湿盛导致阳气衰微。

4.讲述本病诊断依据及与湿阻、疟疾、内伤发热的鉴别。

5.注意阐明湿热郁蒸气分的证治规律。湿重于热者,病位偏重与脾,治以化湿为主(三仁汤);热重于湿者,病位偏重与胃,治以清热为主(白虎加苍术汤);湿热并重者则清热化湿并重(王氏连朴饮)。

6.指明本病气分证阶段有湿热蒙上流下(茯苓皮汤、苏合香丸)、湿热蕴毒(甘露消毒丹)及酿痰闭窍(菖蒲郁金汤)等变化。

7.介绍湿温后期化燥入血和湿从寒化、湿胜阳微的转归。

8.简介腹胀、白痱、大小便不通、呕吐的对症处理及本病的预防调摄。

第十一章 伏暑

【目的要求】

1.了解伏暑的病因和发病学说。

2.熟悉伏暑的病机和特点。

3.掌握伏暑的发展过程及其辨证治疗。

【教学内容】

1.明确指出伏暑是感受暑邪或暑湿内蕴,而发于秋冬季节的热性病。

2.讲述本病初起以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阻气分,或见高热、烦躁、口干不甚饮、舌赤等暑热内炽营分为主症,而均兼卫分证候的特殊表现。

3.简介本病病因与发。私獗静〔』氐:起病较急,初起即见表里同病证候;病势延绵;病情较重。

4.注意本病诊断及与秋燥、湿温的鉴别。

5.分别讲解暑湿郁阻少阳(蒿芩清胆汤),暑湿夹滞、阻结肠道(枳实导滞汤),热结阴伤(冬地三黄汤),热闭心包、血络瘀阻(犀地清络饮)等证治。

6.介绍尿闭、震颤、瘫痪的对症处理方法及本病的预防调摄。

第十二章 秋燥

【目的要求】

1.了解秋燥的概念、病因、病机特点。

2.掌握本病主要证候的辨证治疗

【教学内容】

1.明确秋燥是由燥热病邪所致,以肺胃津伤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主要表现为干咳少痰、口干舌燥、大便干结。与西医急性支气管炎、咽喉炎等病的关系。

2.本病的病机特点:津伤失润,燥象明显;以肺系为病变重心;病情较轻。

3.指出秋燥遵循“燥者润之”的基本原则。初起在肺卫(桑杏汤);中期,燥热伤肺(清燥救肺汤)、肺燥肠闭(五仁橘皮汤)、肺胃阴伤(沙参麦门冬汤合五汁饮);后期,邪入气营(白虎加地黄汤)、燥伤真阴(小复脉汤加减)。

第十三章 大头瘟

【目的要求】

1.了解大头瘟的概念、病因。

2.熟悉大头瘟的病机特点。

3.掌握大头瘟的辨证治疗。

【教学内容】

1.明确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以头面焮赤肿痛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临床一初起憎寒壮热,头面或延后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

2.本病的病机特点:热毒蒸迫以肺胃为中心;上攻头面壅结于脉络;有一定的传染性和流行性。

3.指出本病与痄腮、发颐的鉴别。

4.本病以疏风清热、解毒消肿为主要治则。邪犯肺卫用加味葱豉桔梗汤;毒盛肺胃则用普济消毒饮;若兼热结肠腑可用通圣消毒散。

第十四章 烂喉痧

【目的要求】

1.了解烂喉痧的概念、病因。

2.熟悉烂喉痧的病机特点。

3.掌握烂喉痧的辨证治疗。

【教学内容】

1.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所致,以延后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布满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

2.明确温热时毒蕴伏肺胃、充斥内外是本病病机的关键。

3.注意本病的诊断依据及与白喉、麻疹、药疹的鉴别。

4.指出本病的治疗以清泄热毒为基本原则。分别介绍初起邪在肺卫(清咽栀豉汤);入里化热、毒壅上焦(余氏清心凉隔散加味);入营血毒燔气营(血)(凉营清气汤);后期余毒伤阴(清咽养营汤)等证的辨证治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温病学课程教学重点在于:1.引起常见温病的风热、暑热、湿热、温热、燥热、温毒等病邪的特点;2.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理论;3.温病学诊法中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的内容;4.泄卫透表、清解气热、和解表里、祛湿清热、清营凉血、通下逐瘀等治法运用于温病证治中的特点;5.风温病以肺系为中心,顺传阳明,逆传心包诸证的诊治;6.春温病伏邪内发,里热重而伤阴明显,易神昏痉厥诸证的诊治;7.暑温病直犯阳明,易伤津耗气,易动风动血诸证的诊治;8.湿温病以脾胃为病变中心,郁阻阳气,缠绵难愈,且易有湿胜阳微或燥化伤阴变化趋势诸证的诊治;9.伏暑病暑湿郁阻少阳、暑湿夹滞阻结肠道、热结阴伤、血络瘀阻等证型的诊治;10.秋燥病上、中、下三燥的证治特点。

本课程主要完成培养计划中对知识培养的要求,包括:通过学习温病学各方面理论知识,了解中医自“伤寒论”理论体系形成到明清温病学派出现及近现代对外感病证治的学术发展历史过程、掌握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理论为核心的温病学经典理论、掌握运用温病学理法方药诊治常见外感疾病和部分内科杂病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64学时。以多媒体课堂讲授为主,配合课堂作业、课后作业、案例式教学,教学方式尽量采用启发式教学,部分章节内容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讨论。

网络教学:4学时。以基于多媒体网络教室的集中学习为主要形式,配合温病学网络课程网站,进行PBL教学。所属知识点包括:温病学经典著作的代表性学术内容讨论、四类主要温病病例分析讨论。

五、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

绪论

温病学发展简史

4

第一章

温病的概念和特点、分类

4

第二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4

第三章

温病的辨证理论

6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6

第五章

温病常用治法

2

第六章

温病的预防与护理

自学

网络课程

温病学名著学术思想讨论

2

第七章

风温

8

第八章

春温

8

第九章

暑温

8

第十章

湿温

8

第十一章

伏暑

2

第十二章

秋燥

2

第十三、十四章

大头瘟、烂喉痧

2

网络课程

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病例分析讨论

2

六、考核方式、成绩评定及评价方法

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2.考试成绩评定:3次课堂作业作为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40%,1次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60%。

3.评价方法:

形成性评价:通过3次课堂作业,对学生到课率、学习态度、知识掌握阶段性情况进行评价;通过2次课堂集中式网络教学,配合PBL教学,对学生使用文献资料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初步将基础知识运用于临床的能力进行评价。

终结性评价:通过1次期末考试,综合评价学生对课程大纲所要求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重点难点及疑难问题的理解程度、灵活运用温病学知识初步分析处理临床实际病例的能力。

七、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

马健.温病学(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参考资料:

清·叶天士,清·薛雪.中医临床必读丛书·温热论湿热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清·吴瑭.中医临床必读丛书·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清·王孟英.中医临床必读丛书·温热经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南京中医学院.温病学释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赵绍琴,胡定邦,刘景源.温病纵横[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赵绍琴.赵绍琴临证400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马健.温病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杨进.温病学习题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杨进.温病学重点难点解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宋乃光,赵岩松.温病学基本技能实训[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杨爱东.温病学传承与现代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分享到:
【打印正文】
觊发k8旗舰厅(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