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健与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保健与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BZ0202028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学分:2.5 学分,总学时 40,理论 40
一、课程简介
中药保健与营养学是以保健中药为研究对象,主要讲授中药保健与营养的基
本理论,知识技能,为大家以后更好的发挥中药的养生保健作用奠定基础。2002
年 3 月 5 日卫生部公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对药食
同源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做出具体规定。我们这门课主要以该通知中涉
及的 190 余味中药为研究对象,重点介绍药物来源、传统性能、应用、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附方、现代研究等内容。本课程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高年级的专
业必修课程,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扩展专业知识领域有直接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
1.建立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掌握中药保健与营养学基础理论;学习来源、传统性能、应
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附方、现代研究等。熟悉药食两用中药在保健食品领
域的研究进展;了解传统中医体质辨识的基本理论与特点,学会应用保健中药日
常保健。
2.建立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指导“治未病”思想与中药应用相结合,针对中药应用的安全性
事件进行探讨。
3.建立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围绕觊发k8旗舰厅培养中医药特色食品专业人才的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保
健中药相关知识,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
三、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
总论
【目的要求】
- 掌握中药保健与营养学基础理论,重点掌握保健中药药性理论;
- 掌握中药在养生保健领域应用的剂型;
- 掌握药补与食补的辩证关系;
- 掌握保健中药的应用原则;
- 熟悉养生与保健的辨证关系;
- 熟悉中药保健与营养学的现代研究;
- 了解中药保健与营养学的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 中药保健与营养学的含义与发展概况
- 保健中药的基本理论
- 中药保健与营养学的应用
- 中药保健与营养学的现代研究
- 正确认识中药保健与营养学
- 中药保健与营养学研究的展望
各论
【目的要求】
- 掌握各类保健中药的作用机制;
- 掌握八角茴香、小茴香、山楂、木瓜、龙眼肉、罗汉果、肉桂、余甘子、枳椇子、菟丝子、枸杞子、淡竹叶、菊花、菊苣、蝮蛇等既是食品有事药品的物品的药性、功效、保健功能;
- 掌握人参、三七、鹿茸、天麻、当归、红景天、芦荟、制何首乌、玫瑰花、玫瑰茄、葫芦巴、蛤蚧等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的保健功能;
- 了解新增人参、山银花、芫荽、松花粉、粉葛、布渣叶、夏枯草、仙茅、等保健中药的药性、功效、应用、及使用注意。
- 熟悉广西特色保健中药的来源、药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保健中药的功效与保健功能,结合传统中医药理论知识指导现代保健
产品的定位与应用。
难点:保健中药药性理论,建立基本的中医理论体系,指导运用保健中药。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完成理论教学过程,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开展开放性教
学,建立多种形式教学模式。
六、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章节 |
|
内容 |
学时分配 |
|
|
|
|
上篇 总 论 |
第一章 |
中药保健与营养学的含义与发展概况 P12 |
(共 8 课时) |
|
(2 课时) |
|
|
|
第一节 中药保健与营养学的含义 P12 |
|
|
|
第二节 中药保健与营养学的发展概况 P12 |
|
|
|
第三节 中药保健与营养学的研究意义 P17 |
|
|
|
第二章 中药的基本理论P19 |
|
|
|
第一节 中药的含义 P19 |
(3 课时) |
|
|
第二节 中药的分类 P19 |
|
|
|
第三节 中药的性能 P19 |
|
|
|
(二)升降浮沉 P22 |
|
|
|
(三)补泻 P22 |
|
|
|
(四)归经 P23 |
|
|
|
(五)毒性 P24 |
|
|
|
第四节 中药的配伍 P24 |
|
|
|
第五节 中药的用药剂量 P 25 |
|
|
|
|
|
|
|
第六节 中药的服用法 P27 |
|
|
|
|
第三章 中药保健与营养学的应用 |
P29 |
|
|
|
第一节 药膳 P29 |
|
|
|
|
第二节 营养保健产品 P29 |
|
|
|
|
第四章 中药保健与营养学的现代研究 |
P33 |
||
|
第五章 正确认识中药保健与营养学 P36 |
|
||
|
第一节 药补与食补的辨证关系 |
P36 |
|
|
|
第二节 中药养生与保健的辨证关系 |
36 |
||
|
第三节 |
中药在养生保健与营养学领域应用的注意 |
||
|
事项36 |
|
|
|
|
第六章 中药保健与营养学研究的展望 |
38 |
||
|
|
下篇 各论 |
|
|
下篇 各论 |
第一章 |
益肾温阳药(4 课时) |
|
|
|
|
|
||
|
第二章 |
健脾益气药(4 课时) |
|
|
|
第三章 |
养阴补血药(4 课时) |
|
|
|
自学(2 课时) |
|
|
|
|
第四章 |
解表药(1 课时) |
|
|
|
第五章 |
清热药(2 课时) |
|
|
|
第六章 |
化痰止咳平喘药(2 课时) |
|
|
|
第七章 |
消导药(1 课时) |
|
|
|
第八章 |
利水祛湿药(1 课时) |
|
|
|
第九章 |
安神助眠药(2 课时) |
|
|
|
第十章 |
行气药(2 课时) |
|
|
|
第十一章 活血化瘀药(2 课时) |
|
|
|
|
第十二章 消肿止血药(3 课时) |
|
|
|
|
第十三章 收敛固涩药(2 课时) |
|
|
|
|
第十四章 平肝潜阳药(2 课时) |
|
|
|
|
第十五章 其他类(自学) |
|
|
|
|
|
|
|
|
(2 课时)
(1 课时)
(34 课时)
七、考核方式、成绩评定及评价方法
1.考核方式:非闭卷
2.考试成绩评定:平时成绩 30%(包含主题讨论、病案分析、体质自测)、
考试成绩所占 70%
3. 评价方法:主题讨论与体质自测部分课堂直接反馈
八、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中药保健与营养学,内部教材,2013
2.参考资料:
谭兴贵.中医药膳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王琦.中医体质学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